X 关闭
北京故宫曾是明清两代皇宫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可是你知道它的“前世”吗?
(资料图)
这要从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说起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安徽凤阳兴建的
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师之制建造的都城
被誉为中国古代完备宫殿的蓝本
更被考古学家称作北京故宫的“前世”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建而被弃
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
2015年至2021年的考古发掘
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区宫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
极大推进了对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成功上榜
明中都城由三重城垣构成
面积达50平方公里
《中都志》称其“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前朝区的宫殿是中都城中最核心的宫殿建筑
其建筑的规制等级最高
但因史料记载不详
前朝区宫殿的形态一直成谜
2015年以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
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连续发掘
考古揭示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布局为“工”字形
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
前殿与后殿均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形态上更接近宋元时期的宫殿
这次考古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布局
填补了明清都城宫殿考古的多项空白
宫殿基址上出土的巨型石础
础面边长2.5米至2.6米
覆盆直径达1.8米
体量为目前国内所见宫殿建筑石础之最
也由此可见宫殿建筑规模宏大
宫殿基址的前殿中部偏后处
还发现一处土质极为纯净的黄土台
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王志介绍
黄土台处于中轴线上
在整个前殿的中部偏后位置
应该正是当年摆放龙椅的位置
另外在前朝区正殿西侧
相当于北京故宫“中右门”的位置
考古人员通过对该处附属建筑基址的发掘
明确了该建筑坐落于
一座长约30米、宽约23米的独立台基之上
台基外包砖石
内填夯土
东、西、南各有一条踏道
通过夯土内的磉墩分布
可以推测出该建筑的柱网结构
考古人员在前朝区核心宫殿基址的发掘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
还发掘了“内五龙桥”等其他重要遗址
“内五龙桥”是明中都中轴线上重要的仪式性建筑之一
考古揭露出“内五龙桥”五座桥中的西边桥
桥址正对着午门的西掖门
考古人员发现
这座桥桥体宽4.95米
相较北京故宫同位置的内金水桥略宽
桥体为砖石结构
主体用青砖砌筑
仅在桥券拱腹的两侧使用了券脸石
与北京故宫同位置内金水河相似
明中都内金水河河道整体在午门内侧同样呈“弓”形
明中都不仅规划了贯穿全城的南北向中轴线
还建设了东西轴线大街
钟楼、鼓楼相对而立
其部分建筑的布局或形制均属首创
如内外金水河的布置
明三暗五式的宫城城门
宫城外严格的左祖右社等
重见天日的白玉石雕
巨型石础
静静地躺在土方坑里
向世人展示着一个真实存在过的都城
史料记载
朱元璋当初下诏营建中都时
征召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
考古人员发掘出土大量
明初的砖、瓦、石建筑构件
石构件有台沿螭首、龙、凤纹雕刻石栏板
和须弥座组件等
雕刻极其精美
今天的凤阳依然可以找到明清时北京城的影子
一条中轴贯穿南北
洪武门、左右千步廊、大明门等位置依稀可辨
东西向的云霁街两端
钟楼、鼓楼相对而立
……
凤阳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
首次完整揭露了明清时期前朝区宫殿的建筑布局
弥补了宋元到明清时期宫殿制度转变的空白
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
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
体现出中华文化基因世代相传
和中华文明的连续不断
策划:钱彤 周红军
监制:万方
统筹:汤阳 刘美子
执行策划:袁晗
文案: 别培辉 李东标
设计:刘旭峰
实习生:张耕祯
鸣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社安徽分社
新华网安徽分公司
联合出品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