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目前中国5-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智能儿童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每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电话手表。其中,电话手表在城市儿童的市场普及率至少过半。
从“定位手表”到“社交神器”,升级迭代的儿童电话手表在未成年人中逐渐风靡。隐忧随之而来,功能升级的电话手表容易导致儿童沉迷,也潜藏隐私暴露和被不法利用的风险。
(资料图片)
“功能爆炸”日益“手机化”
碰一碰加好友,可聊天可拍照,甚至还能PK相貌,……市面上动辄一两千元的儿童智能电话手表,随着其内置App越来越丰富,已逐渐成为了“10后社交神器”。儿童电话手表的发展轨迹从“满足家长”到“取悦孩子”,有的品牌儿童手表刚开始围绕孩子通讯,主打“双向通话”,而后就逐渐增加各种娱乐功能并升级迭代。
电话手表所经历的“功能爆炸”,背后有着市场竞争推波助澜。
在电商平台搜索“儿童手表”,映入眼帘的宣传标语是清一色的“搭载QQ微信,应用商店助学”。部分品牌甚至支持抖音、喜马拉雅、王者荣耀、小红书等手机应用。
厂商愈发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通话和定位功能,近年来纷纷瞄准社交领域。随着功能的堆叠,中高端机型的售价甚至达到数千元。
多种功能背后,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同样值得关注。之前有媒体报道某品牌手表采用“碰一碰”的闭环社交模式,却导致部分孩子因无法添加好友被排挤在圈子之外。而今引入微信、QQ等开放平台后,家长又担心社交对象良莠不齐,孩子误入不良群聊。无论是闭环或是开放,此时的手表只是载体,背后的实质矛盾源于虚拟社交的低幼化。
苏先生家住深圳,去年9月,他带着6岁的儿子去小天才专柜购买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当时看中了一款价格近2000元的手表,但我发现展示的手表竟然内置了‘与朋友合影PK相貌’的App”。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功能,用算法来给人的相貌下定义,鼓吹孩子之间进行攀比,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被灌输了荒诞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甚至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容貌焦虑。
手表“网络社交成瘾”有隐忧
电话手表中的社交功能,亦最受孩子们欢迎,比如有的手表除了“碰一碰加好友”,还能发布朋友圈,其他人随时打卡、点评赞等。
近日,就有家长将孩子使用智能电话手表的社交记录发到网上,引发了大量关注。家长们对电话手表的焦虑,主要体现在“过度社交”、“隐私泄露”等问题。
有家长表示,连成人都抵抗不住社交媒体的诱惑,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更何况孩子?有时发现孩子凌晨还躲在被窝里用电话手表聊天,其成瘾性不亚于手机。
也有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接触过多、过于成人化的网络信息,会造成心理早熟,沉迷虚拟网络社交则可能降低孩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意愿。
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版本较老、配置较低的儿童智能手表没有相应的隐私设置,各种App安装无须用户授权就可以开启多种敏感权限,远程获得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和对话等信息。一旦有不怀好意的人侵入手表,家长的“省心神器”将会变成偷窥孩子的“跟踪器”。
由于儿童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电话手表也有可能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他们通过一块电话手表就能伪装成孩子的同辈,从而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购物,随时的信息轰炸也会影响孩子作息,甚至诱骗孩子违法犯罪。
电话手表游戏不少、诱导付费
记者从小天才电话手表App应用中心看到,端内App管理有年龄划分,设置年龄越大,App种类越多,设置年龄满12岁的应用中心有多达20款App,涵盖故事、音乐、学习等种类。
华为儿童手表内置应用除了基础功能的App以外,还有全民K歌等音乐App,以及各种带有娱乐元素的App,如保卫农场、只只学园、兜兜龙同步学、梦想庄园、悟空学院等。华为线下门店的工作人员向记者直言道:“这些都是游戏。”
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内置游戏可能会设计得很隐蔽。苏先生向记者介绍,他的孩子在使用电话手表时发现,通过部分App的二级或三级菜单能进入另一个游戏的应用,“类似于进入微信之后打开小程序这样的逻辑。如果小孩没有告诉家长,家长几乎不会知道。”
电话手表内有很多地方需要付费充值,除了游戏还有听书App等,比如孩子听故事可以先试听一两集,后面的部分就要付费购买。 “像是喜马拉雅App,即使你在手机端已经买过会员了,在手表端还得再单独充值会员,两者是不通用的。”苏先生说。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多名家长曾在网络平台投诉反映,在儿童智能手表绑定的家长端并未开启免密支付和支付确认的前提下,小孩在手表端购买游戏服务,就能直接从家长端扣款;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多次扣款等,孩子在使用时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甚至进行大额充值消费。不少家长认为,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内的App存在诱导消费的嫌疑。
过度使用电话手表或加重近视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曾接诊了一名不到半年近视度数增加150度的孩子。医院林医生注意到,这孩子戴有电话手表,查看了一下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时间,发现孩子曾经有一周每天使用电话手表的平均时间超过3小时,有一天甚至玩了5个多小时。
“发现孩子近视后,家长虽然严格控制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但效果不强,所以很有可能是电话手表所致。”林医生推断。
据了解,市场上所售卖的电话手表屏幕在2寸左右,字挤在小小的屏幕中间,显得非常局促。
林医生介绍,电话手表属于电子产品,孩子玩时眼睛容易一直盯着屏幕,使得眼睛疲劳,因此,过度使用电话手表可能造成近视或加重近视,现在的电话手表功能越做越多,特别是植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性软件,自控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入迷。和其他电子产品相比,电话手表操作简单,欺骗性又强,家长往往不知道孩子玩了多久,“所以如果一定要给孩子配备电话手表,最好买只有通话功能的。”
低价手表销量可观 定位误差大
除了价格比较昂贵的各大品牌儿童电话手表,如今市面上还有很多不知名的百元内电话手表,且销量可观。记者从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款销量超10万的学生电话手表, 实付价格为25元,商品宣称具备双向通话、定位监控、摄影拍照、防水等多重功能。
实测发现,该款电话手表免费附送电话卡,扫描二维码之后会进入一个话费充值页面,有99元和139元的充值套餐可选,含每月100分钟通话和专用流量。
随后,记者按操作提示拆开了手表后盖发现,这款宣称可以防水的电话手表,电池仅是被随意包装一下就直接暴露在后盖下方,拿起电池之后可以看到SIM卡槽。实测中, 该款电话手表定位误差较大,明明手表和手机同处一处,但手机App却显示,手表的定位在1.3公里外。
家长筑牢第一道“防火墙”
儿童手表最初的研发目的是为了儿童安全考虑,而购买的家长们也只是为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给孩子打电话,知道他们在哪、在做什么,让孩子可以随时联系父母。
在手表中引入社交功能,本意是方便孩子随时与家长沟通,更好与老师、同学交流。然而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若不加以限制和保护,极易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如今,诸如微信等服务商上线“儿童手表版”,多数手表品牌支持家长进行应用监控和远程锁定。对于“手表社交”中的糟粕,防什么,如何防,需要软硬件协同保障,更需要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多方合力 加强监管引导
为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管理,2022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举行“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除了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外, 还强化对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电脑、早教故事机等智能设备信息内容管理,深入排查语音、视频、文字、图片、游戏等场景,全面清理违法不良信息。
同年11月,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正式实施, 针对儿童手表的非法窃听、个人信息的泄露、系统的版本过低、强制索要权限、非法访问控制等问题,做出相关规定。
此外,有专家建议,应把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儿童智能产品和应用的审核和整改;发布关于儿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的指导规定,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密织安全网。一方面,开展儿童智能产品危害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孩子通过提升社交能力、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同时,家长也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让其内心变得充实强大。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周溪琳综合自半月谈、中青网、法治日报、海报新闻等)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